剛入市不久的股民,都會聽說一個詞,叫做“倉位”。相互之間也喜歡問一下,你是“空倉”、“滿倉”,還是“半倉”?
從入門,一直到走到大師級別,“倉位"一直是避免不了的話題。“現金為王”,“動態平衡”,“浮存金”等等眼花繚亂。但是,這些,并不一定適合普通的個人投資者!
一、要投多少倉位,先了解“儲蓄率”
在宏觀經濟上有一個名詞叫“儲蓄率”。實際上,這個詞語也可以放在“普通個人”身上來理解。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沒有被消費掉的部分(比例),就是儲蓄率。
這里來看一個例子:
1、小王在某家酒店做服務員,平均到手的月收入2500元,其中平均每個月消耗掉2200元,那么他每個月可以節余300元,小王的儲蓄率是12%;
2、如果小王通過努力,職位上升到小主管,月收入也達到3500元。此時,小王的月度消費若仍然是2200元,那么他每個月的節余達到1300元,儲蓄率是37.14%。
3、雖然小王的薪資只提高了40%,但是節余卻是原來的4.3倍!
4、由于小王薪資提高,漸漸消費開支也粗放起來,每個月的消費提高了約22%,達到2700元。此時節余只有800元。消費提高20%左右,但節余對比情況2,卻減少了40%。
由此我們可以學習到:
1、在儲蓄率低的情況下,通過努力擴大薪資收入,邊際收益遠大于股票投資。如果事業處在這種情況,建議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業上。
2、儲蓄率低的情況下,通過增加收入和節省開支,都能夠成倍地放大節余的資金(可用于投資的錢)。
3、很多時候,普通投資者過于相信“神奇的復利”,而把投資看做是想買彩票一樣的事情,帶著財富的夢想進來,最終的結果不言而喻。在我認為,于上例中第2條的方式增加節余,遠比在股市中獲取這么多的收益,來得容易,來得快。
二、倉位應當與股價無關
個人投資者必須了解到,倉位的多少不應當與股價高低掛鉤,不應當與股票的估值掛鉤,而是與你對消費的需求相匹配。普通投資者應當將不同類型的投資,與不同期限的消費需求掛鉤。
股市低點倉位重,股市高點清倉或空倉——幾乎所有的個人投資者都會(至少是“曾”會)抱有這種想法。但是!請注意,這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投資的領域。而把自己推到了判斷股價漲跌的境地。說白一點,其實也就是逃頂抄底。
有一種股票倉位的動態平衡,大致上是說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和債券。股價下跌后,賣出債券買入股票。當股票上升后,賣出股票買入債券。要認識到,這種方法與選股無關,它并不能幫助投資者買到更優秀更便宜的股票,從而提高總收益。他只是將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進行了平滑。在上下反復震蕩的走勢下,他的收益率表現比較搶眼。在股市上升時期,他的收益率表現不如股票;在股市下跌時期,他的收益率又不如債券。如果把時間拉長,這種方法的投資收益率一定是介于股票和債券的平均收益率之間的。
這有點類似于做波段的“高拋低吸”。
對于普通個人投資者,重要的不是你去判斷現在的股市是不是低點,因為低點之后還有低點。同樣的也不是去判斷高點,因為高點之后還有高點。重要的是,你必須對你的投資有一個規劃,你投入的資金中,哪些是下個月要用到的,哪些是一年后要用到的,哪些是未來十年也不會用到的。
我們在上一課說過,投資的期限要配對。否則很容易死在黎明前,而且那種日日思漲不見漲,最后絕望又絕望的感覺,也讓人很奔潰(你有沒有?)
把你的資金分作幾份,一份是半年內會用到的,一份是半年至三年內會用到的,一份是五年以后也不一定會用到的。
那么,對于普通投資者比較合適的倉位應當是這樣的:
半年內會用到的——貨幣基金;
半年至三年內會用到的——同等期限(大致)的債券;
五年以后也不一定用到的——股票。
貨幣基金可以隨時提取,比較適合用作短期理財。大部分債券都有自己的到期日(永續債券除外),也很容易判斷期限。
那么股票的期限,是多長呢?如果將股票進行期限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