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Fund of 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也就是組合基金。作為共同基金的一種,
它和一般基金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投資標的的不同。普通的基金以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為投資標的,而FOF不直接投資于股票、債券或其他證券,而是以“基金”為投資標的,通過在一個委托賬戶下持有多個不同基金,以此分散投資,技術性降低集中投資的風險。
FOF是“多管理人投資”(Multi-Manager Investment)的一種。類似的多管理人投資在國外還有MoM(Manager ofManagers),而在國內,因為很多FOF所投資對象并不完全以基金的形式出現,所以還有“信托的信托”(ToT,Trust of Trusts),“基金的信托”(ToF,Trust of Funds)等。
FoF產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現在的很多投資者之所以選擇FoF,是因為面對海量的基金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管理自己的基金投資,因此交給FoF基金經理來代勞。但FoF最初誕生卻不是為這個目的。
最早的FoF投資目標是私募股權基金(PEFunds)。為什么在這個領域最先產生FoF呢?因為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權基金,很多都有比較高的投資門檻:“合格投資人”制度。這個制度把大多數期望通過基金進入私募或者股權市場的投資者排除在外了。于是有機構就發行了FoF這種公募基金,用這個基金來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公募基金對投資者基本沒什么資格要求,誰都可以來買。這么一來,原來不滿足購買條件的投資者,只要持有FoF,就可以持有一籃子PE基金了。
隨著美國公募基金市場的迅速擴張,基金類型和數量快速膨脹,普通投資者很難有精力和專業知識尋找、跟蹤和管理自己的基金投資。很多投資者發現FoF這種產品也可以解決自己的這個困擾。于是,投資于其他公募基金的FOF也出現了。
很多基金公司發現隨著自己產品線越來越豐富、產品數量越來越多,自己的客戶也存在這種困惑。客戶的需求是多樣的,自己的產品也是多樣的,但是客戶在如何組合不同類型的產品、如何跟蹤、如何管理上卻存在著障礙。為了確保客戶“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先鋒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公司也推出了FOF,以自己旗下的產品為主要投資目標,通過動態調整基金的類別組合,來滿足客戶的多樣性要求。截至目前,這種FOF仍然是美國市場FOF產品中的大頭。實踐證明,大型基金公司以FOF模式銷售自己的產品,更有助于穩定客戶,有助于降低基金公司的市場風險,提高基金公司抵抗金融市場波動的能力。大型基金公司,如先鋒、富達、JP摩根等,同樣是FOF產品的大戶。
隨著金融市場的拓展,新投資領域不斷增加,投資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投資者既想進入這些新興的、利潤不低的領域,而有無從分析和判斷那些基金經理更靠譜。因此,FOF又逐步進入了這些領域。比如專門做對沖基金、做海外基金等。各種另類投資類的FOF這些年發展迅速,成長速度遠快于傳統市場FOF。
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養老金這些長期資金本來就是基金的投資大戶,它們的傳統投資模式和FOF的投資模式有天然的相似性。因此,FOF的出現使得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內部投資管理“外包”出去——既然做的是一樣的事兒,那么交給經過市場檢驗的FOF基金經理,比自己維持一個團隊以同樣的方式來做投資顯然要有價值。因此,這些資金很快就成為FOF的最主要客戶。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FOF的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新的投資形態:MOM(Manager of Managers)。不同于FOF直接投資于基金,MOM是投資于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通過讓基金經理來管理MOM中的一部分基金,實現資產管理由“產品的組合”向“人的組合”的轉變。它除了解決了FOF雙重收費的難題之外,也使得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更為透明(對于FOF基金經理而言),可以防止傳統FOF產品運行中,FOF基金經理對所投資基金的信息了解滯后的問題。
梳理FOF產品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這類產品產生更多地是市場倒逼的結果。然而,市場倒逼是FOF產生的唯一根源么?
按照金融市場的邏輯,市場需求只是金融產品產生的前提之一,支撐這類產品的內在價值才是關鍵。創新金融產品之創新,要么降低風險水平,要么提高收益,二者兼而得之當然更好。如果產品不能滿足這些條件任何之一,那么產品就不會產生。即便勉強出生,也會夭亡。
美國市場的FOF自誕生以來的三十余年間,規模從十幾億美元增長到上萬億美元(MoM產生較晚,十余年間規模也增長到數千億美元)。顯然,僅僅靠市場需求是沒法炮制出這樣一個市場規模的,那么,支撐這類產品的內在業務價值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單一基金產品的“專”“全”難以得兼上。
你肯定沒見過百米跑和馬拉松都能拿冠軍的運動員。除了兩者身體素質要求不同以外,如果你要在某個領域有比較優勢,就必然沒有更多精力投入另一個領域。
基金或者基金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
基本不會有機構推出一個目標是適應所有市場的基金產品——如果有,那么這個努力一定會以失敗告終。何也?無論基金產品的設計,還是基金經理的能力,都只能面向或適應一些特定的市場環境。萬能的基金和基金經理有沒有呢?我只在傳說中聽過,但從沒見過——即便這個傳說成真,那也只能是一只平庸的基金和一個平庸的基金經理。
所有的基金,和基金經理,都有一定的市場適應度。在適合自己的市場環境來臨時,他可以做得很好,反過來,當不是他適應的市場時,聰敏的基金經理會選擇蜷縮起來——不參與,但也不會賠錢,等著自己的時候重新回來。
最明顯的市場適應度的例子,是坐在市場蹺蹺板兩端的股票基金和固定收益類基金。股市上漲,前者顯然更好,而當股市下跌的時候,如果基金經理仍然選擇在市場里大肆折騰,那么結果多半不會美妙——不是說不會成功,但成功概率降低太多了。而這時候,后者多半日子很好過。
有個笑話說男人從18歲到80歲,對女人的要求一直專一不變。市場的風流云轉猶如變動的男人年齡,而對掙錢的不變需求則如專一的男人需求,而FOF,恰好是能在“變動”的市場中滿足客戶“不變”的需求的那一類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FOF是什么就更清晰一些:
FOF首先應該是個宏觀策略基金。FOF基金經理是最需要重視并從對大的資產配置環境變動入手去做投資的基金。可以說,沒有對宏觀資產配置環境的良好把握,就沒有好的FOF管理。為什么開篇我就說FOF基金經理該是個“總理”而不是“廚師”?因為只有總理才縱覽宏觀,而廚師則只重鍋中方寸。
FOF應該這樣尋求投資標的:它應該尋找哪些市場適應能力非常鮮明的基金,并且在合適的時候去配置它。FOF基金經理首先要發覺某只基金或某個基金經理的市場適應度,而不是去探究他在做什么行業或者什么股票。
當然在實際運作中,FOF因管理人的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目標或者策略。
如果按照管理人性質來劃分,FOF可以分成內部FOF和外部FOF兩類。
內部FOF主要是資產管理機構,比如基金公司以自己的產品為標的發行的FOF。它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客戶在不同階段的需求,留住客戶,推銷產品。同一家基金公司,即便是非常大的公司,一般不會出現重復產品,同一個產品類型不會有很多選擇余地。所以,內部FOF的主要任務不是選擇產品,而是資產配置。比如根據不同的市場環境來調整同一客戶的資產配置,或者針對客戶的投資目標變化來調整其資產配置。前者以配置類FOF為代表,而后者以目標日期FOF(如生命周期FOF)為代表。
近些年以獨立第三方管理的外部FOF規模日漸增加。外部FOF的目標要更復雜一些,一方面當然是要彌補單一產品的缺陷,但由于外部FOF選擇產品或基金經理上不受限制,可選范圍廣,所以,尋求同類基金中的佼佼者、提高組合收益水平是此類FOF的主要目標。很多跨市場產品、另類投資產品均屬此類,如全球配置FOF、對沖基金FOF等。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總結什么是FOF:FOF是一組基金的動態組合,它的目標不僅是降低單一基金的風險,更通過彌補單一基金的市場適應能力不足,提高收益。FOF是一種“超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