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性-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四季-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se94se|www.gzkedu.com

xongxg 發表于2016-06-19 11:13:08
FOF系列之二:為什么要投FOF?

   接觸過很多FOF基金經理,我被最多問到的問題是:“給我推薦幾個好基金。”幾乎每次都會以這個問題開場,以至于我對這個問題都有了深深的無奈——無數次在面對FOF基金經理的時候,我都要求先擱置這個問題,先從談談他以及他的產品開始,很多時候FOF基金經理都會很迷惑——你給我能賺錢的基金就可以了,難道能賺錢的基金還挑人?

  是啊,FOF的收益來源于基金。那么,只要找到好的基金就可以了,為什么要先談自己以及產品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搞清楚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什么是基金的風險。

  很多人對風險大小的認識,是賠錢概率及賠錢多少,所以投資者在做某一項投資前,都會去翻檢此類投資的歷史收益記錄,用這個數字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這種對風險的機械的認識是否準確呢?

  實踐客戶心理學專家尼克。默里用一個實例表明了這種認識的荒謬性:

  某個客戶不敢做股票投資,認為股票投資極端情況下會跌去70%甚至更多。所以尼克問這個客戶:“假如(美國)內戰再度爆發,你會站在哪一邊?”客戶被這個“愚蠢”的問題搞的有點懵。尼克解釋說,既然內戰曾經爆發過,那么它就可能再次爆發。長時間沒有爆發,說明內戰爆發的時間越來越近。

  客戶說:“你在瞎說”,這么機械地套用歷史數據很荒謬。尼克立刻說:“你也在瞎說”,因為極端市場環境爆發過并不表明它還會爆發,更不會因為它長久未爆發過而表明它的爆發正在臨近。

  顯然,簡單借助歷史數據做機械的風險分析是不靠譜的。

  當然,如果我們用這個機械的方法去檢視老投資者的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如果他們持有最初買入的基金不動,不管中間有多少波折,但最終多半是會賺錢的。

  所以,如果僅僅把風險大小定義成賠錢的多少的話,對于一個長期投資者來說,投資于基金市場是沒有風險的(至少目前看是這樣)。

  但是這個結論顯然不對,因為大多數老投資者都是以賠錢終場的。如果沒有風險,他們的損失何來?

  因為他們會在這個或者那個波折里,在下跌中的這個或者那個時間點上,選擇退出,從而丟掉了在未來上漲時撈回來的機會。

  既然看透了這個事實,投資者選擇買入持有——如同很多“投資專家”教導的那樣——不就可以了么?

  每個經歷過市場輪回的投資者都知道這個假設是多么的不可能,所謂“知易行難”莫過于此——每一輪的上漲或者下跌其實都如此相似,但對于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卻次次都不同。投資者永遠都經歷著“我相信我這次不會重復上次的錯誤——堅持——再堅持——似乎情況和上次不一樣啊——完了,情況真不一樣,還是先退出來吧”這樣一個心理底線逐步被擊穿的過程。每個人的心理底線并不相同,同一個人的心理底線在不同時候也不盡然相同。但是只要心理底線被擊穿了,同樣的錯誤就無可避免。

  這不可笑,因為這是基本的人性。而偏偏市場每次都會在擊穿大部分人的心理底線后才會觸底,從而使得大部分人總在賠錢。

  那么我們盡量降低自己投資的風險水平,確保在不會觸及自己的心理底線的范圍內并留有很大余量不就可以了么?

  同樣不行。推動或約束人們投資行為的,是兩個相反的因素,一曰恐懼,二曰貪婪。恐懼會讓過高的風險擊穿你的心理底線,而貪婪也同樣可以讓過低的風險水平擊穿你的心理底線。

  這個結論似乎很詭異。不過您想想,有多少人在股票市場瘋漲的時候,猶豫再三終于沒有忍住,把自己的貨幣基金換成股票基金的?不幸的是,如果開始時候你沒有一個合理的資產組合,等到您忍不住打算調高它的風險水平的那一天,多半是市場快到頂的時候。

  所以本杰明。格雷厄姆認為“風險緣于心理因素”,也因此,他認為“投資決策25%取決于智慧、75%取決于心理因素”。另一位個人投資領域的專家彼得。伯恩斯坦也認為風險緣于主觀判斷,且易受短期因素的影響。

  現在我們來重新定義風險。所謂風險,就是您投資的東西在你投資期內的損失超過了你的心理底線、迫使你出局從而丟掉了未來獲利機會的可能性。或者,是您投資的東西在您投資期內收益顯著低于您的預期,從而迫使您在不恰當的時刻調高了風險水平的可能性。簡而言之,風險就是定位錯位。風險最終會體現為損失,但這個損失其實不過是為最初的定位錯位的買單。

  顯然,要找“好”基金,要先了解基金經理自己以及他的產品需求!如果基金經理心理承受能力不佳,或者產品的風險控制要求比較高,選擇高波動性基金就是個悲劇。當然,反過來也一樣。

  產品需求說白了是個產品定位問題,而這個定位則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客戶的需求,二是FOF基金經理的個人素質。如果定位的問題解決不好,后續的投資也注定做不好。

  第二個概念,關于投資策略。

  FOF基金經理花在“投什么”上的精力要遠大于“如何投”。但是后者往往比前者要更重要。

  投資策略就是解決“如何投”的問題的。一個完整的投資策略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資產配置,就是說,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該如何配置大類資產,具體到基金投資者上來說,比如如何設置股票類、債券類、貨幣市場類基金產品比例,或者如何配置浮動收益類產品和固定收益類產品比例(具體選用何種分類方法來做配置調整取決于每種策略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具體到每一個類別下面挑選合適的品種;第三部分,是如何根據市場環境變化來調整資產配置及品種配置。

  可以看出來,“投什么”是第二部分要解決的問題。那么為什么說“如何投”或者說各大類配置比例的設置以及調整要更重要呢?

  一個簡單的統計能說明這個問題。過去9年(2005-2013),中國基金市場上運行期滿的基金中,最好的貨幣市場基金業績是最差的1.26倍,最好的債券基金業績是最差的5.26唄,最好的股票基金業績是最差的5.08倍。但與此同時,股票基金的平均業績是貨幣市場基金平均業績的9.78倍,是債券基金的2.95倍,而最好的股票基金業績是最好的貨幣市場基金的41.91倍!顯然,配置哪一類資產比具體配置哪個品種要重要的多!

  個中原因我們后面還會講到:投資于同一個市場的基金(比如股票基金),隨著時間推移其業績會趨同,而不同市場風險收益有差異,投資于不同市場的產品會隨著時間拉大這個差異,因此,投資時間越長,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就越高。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不是一個靜止的市場。我們前面說過,一個人的投資,如果面臨著擊穿心理底線的可能性,那么這種投資對這個人就是不合適的。但是,這種擊穿心理底線的可能性是在變動的。比如在牛市中,股票基金凈值大幅虧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對于一個投資者來說,熊市或平衡市中投資股票基金或高比例配置股票基金,是有極大可能擊穿其心理底線的,而在牛市中,這種概率大幅降低,那么對于他來說,配置一點或者配置很多股票基金就成為可能了。

  具體該如何判斷市場,并且根據市場的不同環境調整各類資產的比例,這是策略中資產配置工作要完成的第二大任務。

  理清了這兩個概念,我們回過頭來看現有的FOF投資流程有哪樣一些問題。

  常規的FOF投資流程包括這樣四個步驟:

  但是我們的很多FOF投資,很忽略第一個環節。產品設計的定位不明確,則相應的資產配置管理就經常錯位,因此,策略設置也常常是不靠譜的。

  所以很多FOF基金的投資是從第三個環節直接開始投資的。

  投資要想做好其實也不難:盡量提高每一級決策的成功率(或者降低失敗的風險)。那么從挑選基金開始的投資路是不是這樣呢?

  這個“逆向”流程顯然不符合簡單的投資原則,幾乎每一個環節,失敗概率都遠大于成功概率,這意味著每一個階段都在放大投資風險而不是相反。我們假設這個過程中每一級決策的成功概率有10%(實際操作中這個概率要低得多),幾番折騰下來,你走到正確路上的概率也只有1/1000(10%*10%*10%),得有多好的人品才能保證自己在每個岔路口上是那個極低概率的幸運兒啊。

  很多人在幾番折騰之后感嘆投資就是賭博。唉,您這種投資模式本身就是在賭博, “求仁得仁”,結局在開始時候已經注定了啊。

  同時,這個流程和FOF的主要收益來源完全不匹配。事實上,在這個流程里,FOF最主要的收益來源被直接忽略了,而在最次的收益來源上卻花費了大量精力。顯然,這個流程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合理的流程是什么呢?

  這個流程的核心,是策略:建立在對投資者了解基礎上的策略統治著我們的投資全過程,從資產配置,到具體的基金挑選,到對市場的判斷以及相應的配置調整,無不包含在內。

  這個流程的優勢在哪里呢?

  首先,它摒棄了盲目的尋找“好”基金的過程,而是把優先精力放在了解投資者上。這個過程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資產配置和具體基金挑選上出錯的可能性;

  其次,這個流程的的核心在于策略。如前所述,策略的核心是資產配置,而資產配置對收益的影響力遠大于具體品種的挑選,這個結論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

  再次,這個流程中基金的具體選擇是受制于策略的。一個完整的策略,對于每一類資產下需要什么樣的具體品種有非常清晰的要求,這極大的降低了基金選擇失誤的可能性;

  最后,但凡是個完整的策略,都包含了不同市場環境下資產配置與具體品種調整措施。所以,策略指導下的投資行為是有計劃的,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僵化的。

  一句話,策略引領FOF投資!




收藏成功


組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