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選擇是FOF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基金的風格確定與選擇問題,業內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晨星“風格箱”為代表的“內功法”,試圖通過對基金投資組合的的特性跟蹤來確定其風格。另一種以夏普的基金風格分析方法為代表的“外功法”,通過對業績表現的跟蹤來推測和判斷其風格。兩種方法各有其適用范圍、優勢與缺陷。在實際的FOF管理過程中,我們不妨將兩種思路結合起來使用。本節中我用一個例子來說說,一個FOF基金經理該如何選擇基金或基金經理。
我們要研究的是這樣一個基金。它的過去幾年業績情況如下圖:
總體業績不壞,其業績持續性也經過了我們的檢驗。
首先要做的是,對這只基金的業績優勢區間進行劃定。所謂優勢區間,就是在該區間內這只基金能較為穩定持續地跑贏同類大部分基金。對于“持續”和“跑贏”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則影響到最終優勢區間的粒度大小。比如以周業績居于同類前1/3為跑贏、以連續跑贏四周以上為持續,與日業績居于1/2、連續跑贏一周為持續,這兩種標準定義出來的優勢區間,無論時間長度、還是優勢區間的再現頻率都有很大差別,顯然,前者要比后者粒度更大。
以我的實踐來看,對周業績進行跟蹤比較有價值,月度業績樣本太少,誤差偏大,而日業績持續性太差。
在這個工作之前我們已經對基礎市場環境做過劃分。我們對這只基金的優勢區間與基礎市場環境之間進行比對,發現有這樣一些特征:
那么這個結論可不可以作為投資指導呢?還不能,因為這只是做了一部分的工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簡單地說,就是僅從外部業績分析,這只基金對非周期的、高估值的、大盤股的、震蕩平衡的市場環境有較高的適應度。
所以第二步的工作,我們要去用“內功”分析法去研究,為什么這個基金有這樣的業績表現,這個業績表現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適應度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從這個基金的基本面分析來看,有這樣一些特征:
第一,它沒有穩定的倉位偏好,倉位調整頻率高而幅度大。事后的歸因分析表明其擇時成功率不高,只有46%。
第二,它有非常穩定的行業偏好。持股偏好白馬大盤股,基本不涉足有色金屬、煤炭、石油、地產、海運等周期股。
第三,它也有非常穩定的估值偏好,持股的估值水平遠比行業平均水平為高。
這樣看來,其表現出的市場適應度并不是偶然。翻回去看我們在基本面分析一節中的總結數據,可以看到,這種基本面與其適應的市場環境之間是對應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只基金的市場適應度得到了它的基本面的支撐。
這個工作結束了嗎?
還沒有。我們只知道了它的業績為什么會這樣,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知道,什么樣的投資邏輯支撐了這個投資行為(基本面)。簡單地說,我們要知道基金經理為什么這么做。只有業績表現、支持業績表現的基本面、指導基本面的思想“三位一體”了,最終得到的、可以用來指導投資的市場適應度才是可信的,任何一個環節有矛盾,結論都不可靠。
所以第三步工作,我們需要去和基金經理談談。
對基金經理的調研得知,他有這樣一些觀點:
1、“精選個股而非倉位控制是最好的風險控制方式”;
2、“策略上抓大放下,中國市場沒有那么多黑馬機會”;
3、“成長是最好的價值,低估值和價值沒必然聯系”;
4、“大消費與醫藥是最熟悉的領域,對于強周期行業不熟悉”
這些思想在基金的基本面上都有體現。顯然,他是個“心口如一”的基金經理。這證明,基金的基本面是受到清晰的投資思想指導的。
這個工作仍然沒有結束。
對基金的觀察需要時間,這個時間除了用來消除前面的三步研究中一些意外因素、甚至包括被誤導等帶來的誤差,還有跟重要的一方面,要觀察看基金的基本面會否發生漂移。
仍然是這只基金。我們通過進一步的連續觀察,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它的倉位控制策略變了。由頻繁調倉變成了穩定高倉位。
由前面的觀察得知,這只基金雖然歷史上頻繁調倉,但成功率并不高。倉位策略的改變應該是其對歷史操作反思的結果。作為一只以選股見長的基金,其實高倉位并沒有壞處,它雖然看上去貌似提高了基金的風險水平,但結合其不成功的擇時記錄看,實際上這種風險并沒有提高,而是下降了。
其次,它的行業偏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之前這只基金集中于一些非周期的行業中,而后期則大幅度拋棄原有股票,將大部分資產集中到了鐵路相關的股票上去了,其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
上一節我們說過,無論有多好的理由,過高的行業集中度會增加產品的風險。而且這一次的行業偏好變更不光提高了集中度,同時改變了其一貫的行業偏好。
此外,這只基金的估值偏好其實也在發生改變,由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向行業平均水平過渡。
基本面的大幅度改變(“風格漂移”)并不見得是壞事,但是對于FOF基金經理來說,基金的風格漂移意味著風險——以前所有的判斷和觀察都需要重新考慮。比如這個案例中,倉位策略的改變或許不是壞事,但后兩者的改變則明顯地使原有的市場適應度數據失效了,這個工作得重新來。
當然了,作為FOF基金經理,還得進一步去尋找風格改變背后的原因,這個是跟蹤調研所需要做的工作,這兒就不贅述了。
我們在開篇時候說過,國內的FOF管理經常存在FOF基金經理的權限邊界不清晰的問題。前面這個案例里就比較清晰地體現出了,FOF基金經理該干什么,他的權限邊界在哪里。
FOF基金經理權限不清晰,很大一個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他應該干什么呢?
在資產配置階段,FOF基金經理的任務是定策略。
在基金的篩選中,他的首要任務是給基金“畫像”,即描述“指導基本面的思想——支撐業績表現的基本面——業績給出的市場適應度”這個三位一體的流程中每一環節的基本要素。其次是確保這個流程中的各個要素之間邏輯上的合理性。這個過程是最依賴FOF基金經理專業判斷的地方。我們也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說,專業判斷如何幫助識別這個三位一體流程中的矛盾。
某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自述,自己“以選股見長,有獨特價值挖掘體系,有完善的選股流程”。
但是基本面分析發現:首先,這只基金的倉位調整頻繁且幅度極大,但成功率不高,只有40%;歷史平均倉位不到40%,遠低于個股挖掘型公司的平均水平。其次,其個股調整頻率也極快,平均持股時間只有2.23個月,遠低于個股挖掘型風格基金的平均水平。
顯然,這只基金的“言行不一”,思想與行為之間脫節。而業績分析也表明,該基金雖然有一些分散的時間跨度較小的優勢區間,但是優勢區間之間基本沒什么有規律的市場特征。
這就是專業判斷在“畫像”過程中的作用——發現流程中的矛盾。
基金篩選之后,FOF基金經理需要跟蹤這個過程,確保這個流程中任何一個環節不變形。
FOF基金經理最不需要做的,是判斷基金的“對錯”——如同現在大部分FOF基金經理正在做的那樣。
在這個流程中,我們其實很明顯的看到了,基金經理的對錯是由市場來判斷的。只要確保這個三位一體流程中邏輯的連貫性,基金好不好、哪兒好、有什么缺陷,市場都會告訴你(即市場適應度)。相對于未必能超越基金經理的FOF基金經理這個“人”而言,市場顯然要更高明。我們只需要等待它的答案,而不需要再畫蛇添足。